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2024-05-18 16:51

1.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我国古代对于蝗虫的防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
其次还有用器具捕杀的方法。到了后期开始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培育特殊的种子来避免蝗虫灾害的发生。
还有一些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来减少蝗虫灾害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也来自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依靠农业。因此水灾、旱灾和蝗虫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随着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蝗虫曾多次威胁过华夏大地。为了战胜这一灾害,古人主要采取了政策+技术两种措施来处理蝗灾。
一、封建王朝为治理蝗灾所采取的政策
蝗虫灾害不仅威胁到了粮食生产,还给封建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首先,在蝗虫灾害频发时,封建王朝的税收得不到保证,其次,蝗虫爆发也极易引起农民起义运动,于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关注蝗虫治理,并制定了很多政策。
据记载我国蝗虫灾害最早在周幽王时期,《诗经》中有云“田祖有神,乘畀炎火”可见在当时祖先们已经懂得用火来消灭蝗虫。
不过封建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便对蝗虫这种灾害进行了神化,像孔子,董仲舒,班固等人都认为蝗虫灾害发生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恶政,他们认为蝗虫是上天给统治者的惩罚,他们也坚信蝗虫是“神虫”,不能杀死,在这种思想下很多人对于蝗虫采取了消极态度,任由蝗虫,啃食庄稼。在唐朝前期,很少出现有官府组织的灭蝗运动。
到了唐朝后期,这种思想逐渐转变,唐玄宗时山东爆发了蝗虫灾害。宰相姚崇主张灭蝗,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得以实行。最后山东地区的蝗虫灾害得到了控制,此后,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捕蝗吏”来管控全国的蝗虫治理工作。
自此,我国封建社会对于蝗虫灾害的治理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统治者推出了很多政策:
首先完善了奖励制度,鼓励民众捕蝗。比如宋朝规定凡是捕获蝗虫一斗的人,就给钱100文。
其次,官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捕蝗法来惩治治理蝗虫灾害不力的地方官员。比如说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规定,地方官员遇到蝗虫灾害,没有尽早去除的,革职查办。
第三,开展治理蝗灾的宣传鼓动工作。清朝时就印发了,很多有关治理蝗灾的小册子广为散发。
二、古代治理蝗虫灾害的主要技术
据研究表明,蝗虫繁殖的条件主要有三个,首先要有大片荒地,其次,土地要留有空隙,最后就是植被覆盖稀疏。
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水位是否稳定是影响蝗虫灾害的关键的因素,水位的稳定就会出现大批的荒地促使蝗虫产卵,引发蝗灾。
所以,蝗灾爆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渐渐萎缩。
隋唐以后,黄河中游的峡谷被大量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下游的安全问题。至此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平衡被严重破坏,气候灾害频繁。
到了北宋时期,黄淮海平原已经失去了过去经济重心的地位,与此同时蝗灾日益频繁。 蝗虫治理技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完善,劳动人民对于蝗虫灾害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很多治理蝗虫的技术:
(1)采取人工防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比如说,利用蝗虫的激光性用火烧灭。《诗经》中曾经记载“夜中设火,火边掘坑。”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法也渐渐完善,到了明清时期成为了全国各地最主要治理蝗灾的方法。
(2)根据蝗虫的进化过程,分阶段地进行防治。比如说开沟陷杀蝗虫的幼虫蝗,这种昆虫没有经过羽化不能飞,于是便把它驱赶到水沟中,用土将它掩埋下去。在古代常常将50人为一队,一个人打鼓,其他的人紧随其后用扫帚,铁锹等,将若蝗赶到沟中。
(3)用专门的器具进行扑打。这种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也比较有限,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形成了多种形式,主要有布围式,用一块一丈宽,1.2尺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插入土中的木杆,等到蝗虫来的时候,迎面将布落下就可以将蝗虫困在布里。
(4)挖掘蝗虫虫卵的方法也很盛行。唐朝五代,时期人们认识到消灭虫卵可以减少蝗虫灾害的发生,于是便把这项工作推广实施开来。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田地里寻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用土锹挖起,查看是否有蝗虫的卵,如果有的话便用打火烧去。最后,根据蝗虫喜欢鲜艳色彩和强烈声波的习性进行驱赶。
(5)农业防除法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首先人们会对粮食的种子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说将马骨,附子,蚕粪等有微弱毒性的东西和种子共同搅拌然后再进行耕种,这样可以避免蝗虫灾害。
(6)岔开蝗虫易发的时间进行播种。清朝《救荒简易书》书中总结河南地区种植农作物的经验,书中认为冬天的时候将稻谷种植,在地里小暑时作物就成熟了,这样就可以避免蝗虫灾害。
(7)通过翻耕来消灭蝗灾的。徐光启认为秋天的时候进行翻地可以把阳气埋在土里,这样可以杀死蝗虫的卵。
(8)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来避免蝗虫,比如说,黄豆,绿豆,黑豆,芝麻,棉花,荞麦等。
(9)生物防治法。利用自然界食物链的规律来抑制消灭害虫,比如说保护那些以蝗虫为时的益鸟,饲养家鸭等。
(10)痘毒治蝗法。明朝时期,湖北曾有一种方法在捕获的蝗虫身上刺孔点痘浆,然后放出这样便会在蝗虫中进行传染。这可以说是我国病毒治理蝗虫的先例了。
(11)通过化学方法来去除蝗虫。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矿物质和油性化合物,或者是毒烟来防除蝗虫,首先,利用石灰和稻草灰来进行防治,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就记载过这种方法,把草木灰和石灰碾压成细末撒在粮食上面,蝗虫就不会啃食农作物了。
(12)油化物驱除蝗虫。清朝时期常常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撒在农作物的枝叶上,蝗虫不会啃食这种沾上油的农作物。
(13)熏烟驱除蝗虫。清朝《除蝗备考》记载过这种方式,用木杆,稻草杆等东西燃起浓烟,借助烟雾中的有害物驱除蝗虫。
三、蝗虫灾害带来的影响
结合历史史实,我们可以发现,蝗虫灾害一般会发生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一般来说,如果社会安定,蝗虫灾害也会被治理住,可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战乱贫乏,蝗虫灾害很难得到根治,于是便会引起大爆发。
这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史料记载后晋天福七年。山东河南等地爆发了大蝗灾,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引发了社会动乱,很多农民揭竿而起。
蝗虫不仅破坏庄稼,甚至还吃人毁物。明朝崇祯十七年,河南地区爆发的蝗灾,就出现过蝗虫攻击民间小孩的消息。乾隆五十年有记载蝗灾发生时,有路人看不清路,被蝗虫吃掉。
总结:
在我国古代,治理蝗虫的方式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创造的结果,蝗虫灾害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不能够过度开发破坏大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2.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最近巴基斯坦因为两件事情引起了国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此次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巴基斯坦陷入了严重的蝗灾危机。
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次巴基斯坦发生的蝗灾,这次蝗灾最早出现于2019年的非洲,因为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经过几个月的繁衍,它们种群的数量达到了数亿只,所到之处所有的农作物都被一扫而空。

而且这些蝗虫还一路迁徙,来到了亚洲大陆,目前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肆虐。如果蝗虫遏制不住的话,那么势必会对两国的农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且还会进一步威胁到周边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说如何消灭这次蝗灾,成为了印巴两国的当务之急。
其实翻开史书,中国的历史上关于蝗灾的记录有很多,历朝历代几乎都没有停止过与蝗虫的斗争,我们也因此积累了很多治理蝗灾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蝗灾属于典型的天灾 ,与水灾 、旱灾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每当蝗灾发生的时候,农作物绝收,老百姓的日子变得苦不堪言。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对蝗虫的生长习性进行了总结,期望能够尽可能地规避蝗灾带来的危害。
根据学者的统计,唐朝有记载的蝗灾多达32次,宋代蝗灾发生次数168次,明朝更加的严重,高达967次。
史料中关于蝗灾的记载也非常的多,比如《旧唐书》曾记载:“蝗尤甚,自东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 经行之处 ,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遗。”《明太祖实录》记载:“真定、枣强县,民初复业,加以蝗旱,流殍者众。”经历了这么多次蝗灾以后,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蝗虫的办法,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三种: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三种。

农业防治元朝的时候采用过一种方式,倡导百姓进行秋耕,把蝗虫的虫卵暴露出来,然后经过冬天的严寒,把这些虫卵冻死,这个方法推广以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通过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蝗灾带来的而危害。他提倡增加水田的面积,减少旱田的面积,除此以外再种植一些比较抗蝗的作物,通过这些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防治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绍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亲身示范吃蝗虫,并且号召全国的百姓捕捉蝗虫食用,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危害。可是面对这么多的蝗虫,肯定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够增强人民抗击蝗灾的决心。
所以后来宰相姚崇发明了一种办法,叫作筹火诱杀法。他利用蝗虫趋光性的习性,在晚上的时候让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后把蝗虫聚集起来,再用火烧死这些蝗虫,然后把蝗虫埋进提前挖好的坑,边埋边烧。这种方法虽然也不能根治蝗灾,但是比起捕食它们,确实进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们的认识更先进了一点,开始通过挖掘虫卵的方式来根治蝗灾。宋朝政府更是用奖励的方式鼓励人们挖掘虫卵,人们先是找到蝗虫经常产卵的地方,然后挖出它们的虫卵并直接消灭。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患于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此外,人们还找到了一种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保护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虫。根据唐人的记载:“开元中,贝州蝗虫食禾,有大白鸟数千,小白鸟数万,尽食其虫”。所以人们就保护这种鸟类,通过它们消灭蝗虫。
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发现鸭子吃蝗虫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鸭子赶到地里去捕食蝗虫。据记载:“蛹米能飞时,鸭能食之。如置鸭数百于田中,倾刻皆尽。” 这种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实直到现代仍然还在使用,本世纪之初新疆曾爆发蝗灾,就出动了数万只的鸭子,组成浩浩荡荡的鸭子大军,解决了这些蝗虫。所以说这种办法在落后的后代,还是相当实用的。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摸索,我们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虫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却不能根治蝗灾。到了今天,虽然小规模的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是在现代治理措施的防范之下,已经很难成大气候了。

3.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明朝名将郭登扼腕唏嘘:“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白居易也曾道:“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这两句诗歌就足以窥见我国古代蝗灾的严重,和人民面对蝗灾的心痛和无可奈何。
根据《中国昆虫学史》的数据,2600余年间,共发生蝗灾500多次。秦汉时期,平均8年发生一起大蝗灾;两宋时期,平均3.5年一起;元代更甚,缩减为1.6年一起;明清时期,约为2.8年一起。
中国是历史上发生蝗灾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呢,历史漫谈君将在下文为大家道来。

首先,我国古人对蝗灾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何时易起蝗灾何地又更加频繁,徐光启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有详细说明。徐光启根据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蝗灾发生"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又通过对元朝百年之间蝗灾发生地点的分析,得出:
"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的结论。
首次划出了中国蝗虫宜蝗区范围,并提出了"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在矣"改造蝗区的根本治蝗意见。有了理论的支撑,接下来就是方法论了,古人最常用的灭蝗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祈求神灵,坐以待毙
《宋史》中记载:"京师、淮甸大煌。八月庚午,令长吏修酣祭"。绍兴三十年,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朝廷"颁祭醋礼式"。
所谓"醋",是指灾害之神,希望祭祀他们摆脱蝗灾。古时的人们大智者少,愚昧者众多,他们觉得蝗虫是神虫,是代替上苍来责罚一些有罪之人的,蝗灾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多而有的地方就很少。

古代的人们认为蝗灾来自于天意,受灾地区的人应该仔细反思自己是否有行为不当之处,然后跪在地上和神灵祈祷,万不可以捕杀神虫,以免更加惹怒上苍。
第二、立法除蝗,更具效力
除蝗法最早在宋代所发现,宋代对除蝗的立法非常的明确。该法令明文规定,蝗虫来时,有人知情不报,则杖一百;有人来报,若地方官置之不理或不亲临灭除,以及扑除未尽者,罪加二等。蝗虫落入官地产卵,当募集人手,挖掘蝗蝻;如若挖掘不尽,致次年蝗灾,当杖一百。落入私地的蝗蝻,也应扑掘。如果再次生发,相关人等皆各杖一百。
在酷刑遍地的古代看起来杖刑一百是小事,但几个彪形大汉用全身力气打出来的板子还是很可怕的,一些老弱的人可能还没有捱过这100大板就已经一命呜呼了。立法除蝗是十分有效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君主每一个朝代都有宋代的认知和勇气。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4.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当非洲蝗虫以3600亿只的恐怖规模袭来时,我国古人总结的除蝗虫五招,又将重出江湖。
只是不知蝗虫界的高手,知道这个消息后,是龟缩不敢来,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以身涉险?

绝招一、吃
蝗虫入菜,古来有之,煎、炒、烤、蒸,各种吃法都是非常流行的。
古代食客在吃蝗虫这件事上,用心良苦,一点不比今天的我们少多少。
《岭外代答·食用门·异味》:蝗虫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蟒之翼,悉鲊而食之。此与甘带嗜荐何异哉!甚者则煮羊胃,混不洁以为羹,名曰青羹,以试宾客之心。
当然,群居的蝗虫并不建议食用,它是有毒的。
不过,古代灾荒年,蝗虫可能还未成灾,便已经被灾民们摆上餐桌了。
《旧唐书·德宗本纪上》:时关东大饥,赋调不入,由是国用益窘。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


绝招二、鸡鸭鸟生物防虫
鸡鸭鸟都会以蝗虫为食,一只成年鸡一天可以吃掉一百来只蝗虫。
用生物防治蝗虫,是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古老的生存智慧为我们先祖进行农事生产,提供了很多便利。
绝招三、驱虫药
古代没有杀虫剂,但聪明的古人却发现了蝗虫不喜爱的东西,他们将这些植物收集起来,当作驱虫药使用,比如艾草便是其中之一。

绝招四、堑坎掩埋法+篝火诱杀法
蝗虫和飞蛾类似,都有朝着光亮处飞的习惯,古人便利用它们的习性,设置好篝火,诱导蝗虫靠近。
蝗虫靠近火光,最直接的结果便是被火烧死,这是一种很高效的驱虫手段。
篝火诱杀法搭配上堑坎掩埋法,效果更是人见人赞。
所谓堑坎掩埋法,是提前设置好陷阱,等蝗虫进入其中后,便将其掩埋。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掩埋蝗虫,不一定能够杀死它,但若是将其引诱到篝火中,再放火烧的话,便可一劳永逸。

绝招五、杀虫卵
《捕蝗》一诗中,有这样的话语: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这句诗说明,古人早早便知晓,蝗虫最大的威胁在于繁殖能力。
所以,古人便会刻意去寻找蝗虫产卵的地方,然后倒入药草汁杀死虫卵。
以上,便是古人常用的驱除蝗虫的手段。

5. 蝗灾为什么会出现?古人面对蝗灾时有哪些应对办法?

《除蝗疏》中记载道:“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自古以来在中国,蝗灾的出现都是一件危害国家的大事,尤其是中国古代。
蝗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是一种非常有名的农业害虫。它不仅生命力非常顽强,而且繁殖能力也非常强悍。只要条件合适,它们的数量便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激增的情况。一旦蝗虫的数量变多,就容易导致蝗灾的出现。因为这些蝗虫要生存,就只能不断啃食农作物和侵占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可以说破坏力是十分强大的。



正如2020年年初出现在非洲的蝗灾一样,自其出现开始,规模就在不断扩大。据说目前已蔓延至亚洲的印度境内,大有持续朝亚洲其他国家蔓延的趋势。为了尽快让蝗灾消失,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两个问题,即蝗灾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和我们该如何进行应对?建议大家快来了解一下,日后可以当成是知识点来进行记忆哦!
一、蝗灾出现的原因。首先,蝗灾的出现跟旱灾有较大的关系。每当有旱灾情况出现的时候,就容易爆发蝗灾。因为此时的土壤状况较为干燥松软,而这恰巧就给蝗虫进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产房”。若是旱灾情况持续时间较长,那蝗虫就有机会大量繁殖。



如此一来,过不了多长时间,蝗虫的数量就能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而在气候较为湿润一些的情况下,由于土壤会因此变得湿润黏稠,不利于蝗虫的虫卵生存。所以即便蝗虫能在此时产下大量虫卵,这些虫卵将来也没办法发育成成虫。既如此,自然成灾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其次,蝗灾的出现跟蝗虫本身具有的超强繁殖能力和惊人的生长速度有关。前面我们说过,蝗虫是一种繁殖能力非常强悍的农业害虫。平均一只雌虫一次就能产下百十来颗虫卵,而且每隔三个星期它们就能繁殖一次,可以说繁殖能力有些过于惊人了。此外,一只蝗虫从虫卵状态到成虫状态仅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惊人的虫卵数量,成灾自然就会变成一件极其容易出现的事情。



二、应对蝗虫的方法。我国的很多人从新闻上得知了非洲和印度的蝗灾情况后,都曾积极为消灭蝗灾进言献策。其中呼声较高的一种消灭蝗灾的方法,就是由人类直接将蝗虫烹饪成美食吃掉。毕竟在我们国家的不少地区,确实存在将蝗虫当美食食材处理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大。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此次非洲和印度出现的蝗虫为沙漠蝗虫,它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毒性,并不适合人类食用。二是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吃光蝗虫。而且就算我们加快吃蝗虫的速度,也不一定能消灭蝗灾,毕竟并非所有国人都能吃得下这种“美食”的。



除了由人类来吃蝗虫这个方法之外,人们还想到了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从根源上治理的办法。徐光启的《除蝗疏》和《农政全书》中都曾记载道:“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虫,则“必须郡邑之协心,必须千万人同力。一家一身无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后易。”
善待蝗虫的天敌,适度增加它们的数量。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蝗虫的天敌。比如鸟类、蛙类和家禽等,它们都将蝗虫视若美食。若是它们的数量能够适度增加的话,那蝗虫的群体数量便能得到相应的控制。此外,还有人觉得,做好植被养护,增大植被覆盖面积,也能起到较好的消灭蝗虫的作用。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这两种方法在蝗灾已经爆发的情况下使用的话,收效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飞机进行播撒农药。这个方法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大量的蝗虫殒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蝗虫的繁殖速度。当然了,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人们需要注意的事情也比较多。比如说,使用的农药必须既有效又不会对环境和其他动植物及人类的健康造成伤害。再比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若是不先将这些问题解决好,那此方法即便能够有效地消灭蝗灾,也照样会产生其他较为严重的后果。



关于蝗灾的事情,我们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这么多。若是大家想到了什么消灭蝗灾的好方法的话,也可以积极发表评论以便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蝗灾能够尽快得到控制,不要再让更多的地区遭受它的摧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再过一个多月,雨季就要到了。即便在这之前那些蝗虫们能逍遥快活上一段时间,等一进入雨季,它们的末日估计也就到来了。只是若能在此之前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还是希望蝗灾被消灭的那一天能够更快点来临。

蝗灾为什么会出现?古人面对蝗灾时有哪些应对办法?

6. 明朝发生蝗灾的时候,古人们是怎样治理的呢?

在明朝,蝗灾是除水灾、旱灾以外的一大自然灾害。徐光启在其著作《除蝗疏》中说到:
“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
由此可见其蝗灾破坏力之大。而蝗虫一旦肆虐成灾,那么田里的农作物就会被其吞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还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导致粮食短缺,发生饥荒。且蝗虫又是一种极其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所以蝗灾往往又会伴随着严重的旱灾,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蝗灾不仅能直接破坏古代农业发展与人民的基本生活,更能从根本上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因此在明代时,统治者们格外重视蝗虫灾害的防护与治理。我们本文就来探析一下,蝗灾发生时,明朝人都是怎样治理的?且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公元1415年明朝疆域
一、源头根治法
所谓的“源头根治法”,实际上就是要彻底消灭掉蝗虫滋生的温床,从根源上消除蝗灾。关于这一点,在徐光启的《除蝗疏》和《农政全书》均有提到,其言曰:
“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虫,则“必须郡邑之协心,必须千万人同力。一家一身无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后易。”
这里的“涸泽”,所指的则是那些干涸的湖泊,这恰好就是蝗虫滋生之地,因为我们上文说到了,蝗虫喜欢温暖而干旱的环境,因此这样的环境便正好符合蝗虫“喜暖耐旱”的特性,成为蝗虫繁殖的基地。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治理蝗灾,那么就得先从“涸泽”区域入手。但由于在封建时代,自然科学并不发达,老百姓根本不能完全理解蝗虫的成灾机理,所以这样的“源头根治法”能得以实施的例子,在明朝并不多见。


古代蝗灾时的流民
二、农业防治法
所谓的“农业防治法”,实际上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以及对虫害程度的掌握,有目的,有方法地去改造土地各方面的耕作条件,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且还能预防虫害的土地环境。不仅要做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要预防虫害。具体措施大致有以下六种:
1. 改变耕作方式,将原来的旱田改为水田。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
“陆田命县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也。”
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根治蝗虫的源头,那么就必须要将蝗灾频发地区的旱田改为水田,并将蝗虫喜爱的繁殖区“涸泽”改为水田。因为水田受到干旱的影响比较少,所以有利于减少蝗灾的发生。事实证明,将旱田改为水田这一方法确实是一项有效的除蝗措施,为当时乃至是当代除蝗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建设水利工程。水灾是明代的一大自然灾害,所以明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利的发展。在明清两代时期,黄淮流域经常是泛滥成灾。明朝中期的时候,由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负责治理黄淮两河,并取得很大成效。最后,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十余年的努力,终于修复了黄河故道,长期被洪水淹没的土地也变成了良田。正因如此,黄淮一带重灾区的农业生产在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皆免除了水灾与蝗灾的威胁,使得其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3. 改变经济作物的种植类型。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蝗灾一旦发生之后,所到之地,农作物皆会被一扫而空。但事实上,也并非每一种农作物蝗虫都会吃。所以通过研究蝗虫习性,种植蝗虫不喜欢食用的农作物,便是降低灾害损失的一大方法。徐光启就提倡在蝗区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来防治蝗灾,并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种植一些豌豆、豇豆、苘麻、芝麻、薯蓣等。当然,最好是各式品种都能种植,以备不时之需。
根据研究表明,蝗虫之所以不喜欢食用这些作物,主要是由于它们含有胆碱和胡萝卜碱等这类的物质。而禾本科植物的茎叶含有丰富的糖分,故而蝗虫喜欢吃。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来很好的防治蝗灾。


4. 开垦荒地,扩大生产。明政府在全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大兴屯田,对乡绅垦田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经过长达五十六年的辛勤垦辟,效果显著,在明朝中叶的时候,全国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荒地得到了开垦。而荒地的大规模开垦,便在一定程度上铲除了蝗虫的滋生地,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在《农政全书》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其言曰:
“北土闲旷之地,土广人稀,每遇灾时,蝗阵如云,荒田如海,集合佃众,犹如晨星。毕力讨除,百不及……乃愈见均民之不可见也。”
所以由此可见,开垦荒地,实现大规模生产,是预防蝗灾的一个重要举措。不过这对于土地贫瘠的国家来说,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5. 种植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明朝许多农书资料都提倡在蝗灾盛行的地方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比如将小麦替代为大麦,并广泛的推行早稻。这样一来,便有利于避开蝗灾高发期,从而降低损失。
6. 大力推广秋耕、春耕技术。明政府大力提倡春秋两耕的方式,采取“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蝗蛹遗传翻覆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乐”这一方法,即在秋收后或春播前期进行翻土,从而将隐藏在田间的虫卵从土里翻出来,从源头上将蝗虫消灭掉,随后结合田间管理再进行灭虫工作。


三、天敌防治法(生物防治)
所谓的“天敌防治法”,其实就是通过害虫的天敌或者害虫的分泌物去控制害虫的出现与危害程度。这是我国古代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从五行八卦相生相克之理,并加以劳动实践而得来的宝贵经验。当然了,除了用来预防蝗灾之外,其实在很多方面皆有运用。
到了明清两代,人们运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就更多了,比如用养鸭来除蝗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陈世仪的《除蝗记》等著作中就有关于这一方法的记载,其言曰:
“(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


四、人工防治
在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的古代社会,运用人工防治的方法来灭蝗,是最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其中包括如下四种办法:
1. 挖除虫卵。这一方法最早用于宋孝宗时期,到了明朝之后,这一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徐光启在《除蝗疏》中提到:“种可传生,一石可至千石,故冬月掘除,尤为急务,且农力方闲,可以从容搜索。”此外,在《捕蝗记》也说到:“冬晴未经雨雪之时易寻,务必实力搜挖,并于挖尽处设一标志,以便交春寻看。春间看过无子,初夏仍当再看一次,以防遗漏”。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一方法在此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
2. 开辟沟渠,坑杀蝗虫。在挖沟坑杀蝗虫的时候,一般会用到帆布、破鱼网、木板、门窗等工具,将蝗虫及幼虫困在沟渠里,然后在进行捕杀。
3. 扑打蝗虫。这一方法,相对来说就比较直接了,人们可利用各种“武器”扑打飞蝗,只要能将其扑灭就好。毕竟相对于蝗虫卵来说,飞蝗的破坏性更强,如果不及时扑灭,一旦传播开来的话,后果则不堪设想。
4. 引火烧蝗。这一方法,其实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比如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秉被蟊贼,以付炎火”。人们利用蝗虫的趋光性,进行非常有效的捕杀。当然了,想要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在晚上进行,因为只有在漆黑的夜晚,包括蝗虫在内的飞行类昆虫,特别喜欢聚集在光源附近,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杀蝗虫。

7.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发,古人面对蝗灾如何治理

因为干旱的环境适合蝗虫的繁殖,所以蝗灾的爆发一般伴随着旱灾,中国古代素有“旱极而蝗”的说法。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旱灾,是因为一种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灾,是因为“蝗神”在显威。所以,当旱灾和蝗灾爆发的时候,百姓们一般会进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动,这种做法显然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虫把庄稼糟蹋完以后,自己迁徙到别处。
随着经验的增长,古人逐渐开始用一些积极的办法对付蝗虫,比如开元贤相姚崇,面对山东地区的大蝗灾,就破除了迷信,用驱赶、抓捕焚烧,挖坑填埋的方式与蝗虫对抗,效果颇为显著;元朝的时候,人们在继承前代治理蝗灾的基础上,开始思考预防蝗灾的方法:初秋的时候,将藏在田地里的蝗虫卵用锄头刨出来,趁着“秋老虎”的强烈日光将其晒死,此法对于预防蝗灾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启系统地总结了历代治理蝗灾的方法,并在《农政全书》中设《除蝗疏》专门记载除蝗方法。

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妇稚在内轰出,或售卖,或换料麦,悉听民便。其在临河乱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长帚不及者,用喷筒仰轰。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将跳跃者扑毕,雇牛翻耕,将子捡出,蝗子与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捡尽,再用石滚将地压平,后又用铁钯刨出,无不糜烂。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议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数百头来片践踏,顷刻如泥,试行已验。
此为道光十七年(1837),张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时给上级上的折子。他自己的记载是“月来扑捕甚力”,不过还是有很多虫蛋,让他很焦灼。从中可见,捉到的蝗虫,可以卖钱。实际差不多是以工代赈~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发,古人面对蝗灾如何治理

8. 古代发生蝗灾的话,人们是怎么消除的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